活力中國調研行丨“小相機”打開“大視野” 深圳智造如何脫穎而出?
最近,一款產自深圳的全景相機,引發了搶購熱潮。
您現在看到的畫面,就是它在美國銷售時的場景,這款來自中國,能拍攝360度全景影像、自拍桿可以“隱形”的相機,吸引了大批美國消費者,一大早,購買的隊伍就排到了百米開外。眼下,深圳正在打造消費級智能影像產業新賽道。
從跟跑到領跑 深圳智造火遍全球
當記者來到深圳,一走進各大電子產品賣場,隨處可見前來選購的外國客商。
來自沙特阿拉伯的阿拉薩夫告訴記者,自己是這款全景相機的忠實粉絲,全球旅行時一直用它來拍攝制作視頻。逛了一圈,記者發現,全景相機、無人機等國產智能影像設備格外受青睞。
眼下,深圳制造的全景相機、無人機等各種消費級智能影像設備,遠銷200多個國家和地區,登上全球多個購物平臺單品銷售榜第一,打破了以往海外品牌的壟斷,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七成左右。
“小相機”打開“大視野” 拓展影像“新邊界”
您是不是很好奇這些五花八門的國產電子產品為什么如此受歡迎?它們究竟能拍出怎樣的畫面?記者在采訪中,就先替大家體驗了下。
您看這個全景相機,記者拿著一甩,握桿就變成3米長,可以拍出這樣的效果,瞬間“飛出地球”。這個拇指相機,只需把它戴在胸前,就能錄制第一視角的畫面。這個只有手掌大的小方塊,是個飛行相機,它能精準識別人臉,自動跟隨人物進行拍攝。我們的記者第一次使用這些設備,簡單學習就掌握了使用方法,而這些設備的使用場景也非常豐富,一些熱愛戶外運動的專業人士就用它們拍出了大片。
您現在看到的畫面,就是由全景運動相機拍攝的,高速行進下是不是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,無論身處顛簸的山路還是洶涌的水面,它都能牢牢穩住畫面,騎行、滑雪、沖浪、跳傘,各種高速運動的瞬間都能輕松記錄。
從工具到生態 全產業鏈協同突圍
當很多同類產品還在執著于硬件參數比拼時,深圳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用“設備+軟件+內容”的全新生態來搭建行業新賽道。那么全產業鏈協同,到底是如何助力深圳突破技術壁壘、掌握全球智能影像產業話語權?我們的記者就用這些拍攝設備,記錄下了在深圳的采訪調研。
當記者來到這家飛行相機企業時,正趕上一場產品測試。
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通過自研的AI算法,結合視覺和距離傳感器等硬件,這款飛機,能自動識別人物特征,精準鎖定、實時追蹤,可以實現高速狀態下的近身跟隨拍攝。重量不到200克的小飛機,背后是172項專利的積累。
不僅如此,企業自研的鏡頭和影像技術讓小飛機也能拍出8K超高清畫面。
眼下,越來越多消費級智能影像設備都在通過軟硬件上的創新,實現功能上的不斷突破。這款運動相機憑借自主研發的全景圖像采集拼接技術、防抖技術、數據和影像處理技術等900項專利,一個機位就能拍出360度的視角,一鍵擁有多種呈現效果。不僅是拍攝變得更方便,當地還在創新攻關顯示技術,讓觀眾在看視頻時,也能實時360度自由切換視角,帶來沉浸式的觀看體驗。
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視頻編碼算法工程師 杜江:通過我們自研的虛擬視點合成的算法,只用僅僅十幾臺相機,就可以實際呈現出一種大概幾十臺甚至上百臺相機自由交互的效果。
采訪中記者發現,智能影像產業的突破還帶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。現在市面上推出了越來越多AI剪輯、影像云平臺,為創作者提供云端剪輯服務。現在您看到的這款軟件,就能實現AI剪輯功能,只需要上傳拍攝的素材,就能自動解析,制作成片。
深圳企業已經搭建起全新的“設備+軟件+內容”的行業發展新賽道。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全產業鏈協同,讓越來越多非專業的人借助這些工具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,甚至成為自己的職業。
攝影愛好者 巫遠飛: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這種小設備去進行拍攝,消費類的產品來說,大家都是想圖個方便。
這位攝影愛好者告訴記者,現在他已經從上班族變成專職做自媒體,還成了簽約攝影師。從當初的拼技術到今天的建生態,從過去的單體突進到如今的社群共創,深圳的智能影像產業,正在擁有越來越多的全球影像話語權。
創新基因筑基 活力深圳重塑產業格局
為什么這么多消費電子新品都集中誕生在深圳?這座“科技之城”重塑產業格局的底氣又來自哪?
這家生產數碼相機的企業,新研發出一款AI相機。拍完照片可以直接換背景、加特效、識圖和翻譯。
深圳市索達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 趙坤典:傳統相機強調的是光學變焦,還有畫質。我們現在引進AI的功能,讓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出各種各樣的創意編輯。找到一條彎道超車的路子。
像這樣的創新,在深圳隨處可見。當記者來到“中國電子第一街”華強北商業街,看到了行業新的風向標。
總臺央視記者 張叢婧:在這里,我發現了一張無人機產業地圖,要想組裝一架無人機,從核心元器件到整機,所有零配件在這都可以找到。
記者嘗試定制一架個性化的消費級無人機,可以自由選擇功能,不出這棟樓,三個小時就能搞定。只要有想法,就能做出樣機。刻在這里的創新基因,讓新產品的誕生變得更加容易。記者注意到,不少商家都打出了“產品方案開發訂制”的招牌。
陳玉偉告訴記者,他和妻子在華強北開店20多年了,一開始做元器件,后來又賣手機主板。這幾年,隨著人工智能、無人機等新興領域的興起,他們又改了方向,抓住新商機。
在華強北,正是無數“一米柜”緊密相連,共同構成龐大且完善的產業鏈,才能迅速生產出符合不同需求的產品,使得全球市場份額不斷上升。
像華強北的這對普通夫妻,從過去的“攢手機”,到如今擁有全球“新商機”。而很多深圳企業也是從這里起步,從當年的不知名成為現在的行業頭部。也正是這樣的創新基因,讓深圳擁有了澎湃不竭的創新活力。
目前,深圳已經具備了核心算法突破、AI與硬件深度融合等完善的消費電子產業供應鏈和制造生態,形成了“技術-產品-生態”的全鏈條創新體系。
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秘書長 張文剛:我們有核心的技術,通過標準把整個產業整合起來,從芯片、終端、內容、工具拉通,對產業會有更大的一個貢獻。
眼下,為了推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更好發展,深圳打出了一系列“組合拳”,專門推出行動計劃,還投入20億元專項產業基金,支持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,設立100億元的天使母基金和100億元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,引導長期資本投早、投小、投長期、投硬科技,營造產業發展良好生態。
(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朱江 朱慧容 張叢婧 何俊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