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7.2%的出口增速看中國經濟韌性(讀者點題·共同關注)
近日,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,我國出口增長了7.2%。說實話,看到這個數據既有意外,更感到驚喜,因為上半年我們受到的外部沖擊不小。怎么看這個7.2%?
——人民網網友
中國經濟“半年報”最近發布,在眾多數據中,7.2%的出口增速尤為亮眼,展現出中國經濟的韌性,讓有些國際觀察家表示欽佩和贊嘆。
這個7.2%,底氣是完備的產業體系,動力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,本質上就是以不斷的高質量供給適配國際市場需求。
僅舉一例:上半年,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增長9.2%,連續9個月保持增長。其中,高端機床、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出口增速都超兩成。
過去這半年,外部環境急劇變化,中國經濟走得不容易。但中國的定力和表現,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,都給人一種波瀾不驚的感覺。
從容,淡定,自信,無懼風浪,這就是今天的中國。
這些年來高質量發展大勢和實踐告訴我們,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,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,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,中國經濟就能“任憑風浪起,穩坐釣魚臺”。
企業淡定。
“不去想困難,干就完了,一步一步往前走。”“困難就困難嘛,什么時候沒有困難?”
前不久,任正非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回答頗有代表性。就在今年二季度國際形勢急劇變化、外部壓力明顯加大的當口,中國企業并沒有因為突如其來的外部困難自亂陣腳,而是越艱難越顯勇毅。
浙江義烏,中國外貿走勢的“晴雨表”與“風向標”。“超越波瀾,相持之時尤需沉得住氣。”在義烏小商品市場賣秤23年的商戶呂成均,和他的超瀾進出口有限公司名稱一樣,面對一些國際客戶“撤單”,內心自有靜氣。
“大家從容不迫,期待著風雨過后見彩虹。”呂成均說出了義烏商戶的心里話。面對外部環境變化,義烏商戶不等不靠,苦練內功,加強創新,提升品質,增創品牌,擴大外貿“朋友圈”。
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細胞,眼下,一個個經營主體,正依靠奮斗和堅韌、從容與淡定,打拼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。
政府淡定。
2024年,深圳出口2.81萬億元,增長14.6%,規模連續32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。今年1至5月,深圳出口下降8.6%。與深圳“一步之遙”的東莞,今年1至5月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7.4%,其中出口增長11.2%。而去年同期,東莞出口下降3.4%。
盡管增速各有起伏,深圳、東莞兩地政府心態卻很從容,繼續以務實的舉措,為企業解難題,為外貿添動力,為發展優環境,穩扎穩打,有條不紊。人們看到的,是穩中有進的信心,是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的韌性。
波浪式發展、曲折式前進,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;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,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,這是中國人的哲學和信念。
透過7.2%,我們看到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,也看到中國人的從容和淡定,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信的表現。
信心在當下,更在未來。“我們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、在歷經考驗中壯大,大家要充滿信心。”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7月17日 01 版)